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課程發展與設計
CURRICULUM DEVELOPMENT & DESIGN 
開課學期
99-1 
授課對象
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 
授課教師
王秀槐 
課號
EduTch5206 
課程識別碼
P01 U2240 
班次
02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非教育學程學生可修-限5人,教育方法學課程,新聞207。
總人數上限:25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91curriculum_2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為因應近來課程改革的新趨勢,新一代教師必須具有課程發展設計的專業知能。本課程兼具理論與實務,內涵包括:(1)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基本理念;(2)教科書評鑑與選用;(3)學校本位課程規劃;(4)單元課程設計(教案設計)要素與過程。透過「從做中學」的過程,培養修習者了解課程發展與設計原理、分析現行課程內涵、評鑑選取教材、以及設計單元課程教案的能力。 

課程目標
為因應近來課程改革的新趨勢,新一代教師必須具有課程發展設計的專業知能。本課程兼具理論與實務,內涵包括:(1)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基本理念;(2)教科書評鑑與選用;(3)學校本位課程規劃;(4)單元課程設計(教案設計)要素與過程。透過「從做中學」的過程,培養修習者了解課程發展與設計原理、分析現行課程內涵、評鑑選取教材、以及設計單元課程教案的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2:20~13:10 
指定閱讀
教師依據課程主題自行編製之講義 
參考書目
甄曉蘭(2004)。課程理論與實務。台北:高等教育出版社。
黃政傑(主編)(2005)。課程思想。台北:冠學出版社。
施良方(1997)。課程理論。高雄:麗文文化。
歐用生(2006)。課程理論與實踐。台北:學富文化。
方德隆(2001)。課程理論與實務。高雄:麗文文化。
Holmes, B & Mclean, M. 張文軍(譯)(1999)。各國課程比較研究。台北:揚智。
張嘉育(1999)。學校本位課程發展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
李坤崇(2000)。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。臺北:心理出版社。
教育部(2002)。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與推動工作成果彙編(1-6)。台北:教育部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個人教學單元設計 
40% 
(1) content design: 個人配合小組設計出來的學校本位課程方案,每個人設計其中一個單元主題(包括4-5節課)[可配合你的學科專長],設計詳細的教學單元內容(包括每一節課的: (a)目標 (b) 內容 (e)活動 (d) 評量 (e)資源)。 (2) rationale: 上述教案除內容(What)外,書面報告內容尚需討論(Why):(a)為什麼訂定這個主題、這些目標;(b) 分析學生先備知識,(c) 轉化知識內容為學生可理解的課程內涵,(d)如何精選內容活動;(e)為何如此組織;(f) 討論預見實施時會產生的情況與(g)可能的潛在課程;以及如何(h)評鑑這個課程設計的效果。 (3) revision: 我們相信集思可以廣益,因此每個人的教案需要獲得至少1位同領域、1位不同領域同學的建議,並且據以修正,因此最後繳交要附上2份(他人的)建議評量表 (4) testing: 在設計過程及完成階段,需找到至少1名為教案對象的該年級的中學生作為試教討論對象,探究內容是否可行、是否過深、是否有興趣等問題,並且據以修正。 (5) process: 整份教案需經過期中不斷的討論修正發展而成:11/24報告教案設計結構圖,其後經過四週不斷討論、發展與修正,完成教案(包括:流程、學習單、資料),期末(12/29、1/5)報告testing結果。 1/5繳交 
2. 
學校課程規劃 
20% 
小組組成「XX學校課程規劃委員會」(請針對一個實際存在的國、高中、職),針對學校願景、教師特質、學生特質、社區特質、進行SWOTS分析,找出學生需要,社區需要,針對某一年級(或類型)的學生設計一個一學期的學校本位課程計畫,內容用Taylor的課程設計模式:(1) 目標來源分析:學生特質、學科知識、社區需要;(2)你們的教育理念(教育哲學);(3)目標(確定目標) (4)主題�單元名稱(教育經驗的選擇)。 11/17繳交 
3. 
教科書評鑑報告 
30% 
針對任教領域現行市面上主要教科書版本(一個學期),同領域學員每人負責1冊(包括學生與教師手冊)[個人若無其他同領域學員合作,則以檢視一冊為原則,若選擇比較兩冊以上教科書,教師將酌予加分(extra credits)]。進行下列兩項檢視: (1) 整本書一般性的分析檢視,互相比較,內容包括:(1) 不同版本教科書特色,(2) 依據評鑑規準,比較分析不同版本內涵 (3)建議不同版本適合使用學校 (4)反思與過去自己中學時期所使用的教科書有何異同 (5) 對自己未來教學的啟示。 (2)針對該冊其中一個單元(章節),檢視其適切性,加以分析批判,並且建議修正之處。 11/3繳交 
4. 
上課參與 
10% 
出席情況與討論參與。 由於本課程非常重視團體小組合作,因此將在期末進行「小組合作學習互評」,結果將作為教師評分的重要依據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5  課程介紹、課程定義:課程大綱介紹、名詞定義 
第2週
9/22  中秋節放假 
第3週
9/29  課程結構:四類課程 
第4週
10/06  課程設計取向:3-S + T 
第5週
10/13  課程模式:目標模式vs.過程模式 
第6週
10/20  教材評鑑 
第7週
10/27  學校本位課程 
第8週
11/03  他山之石 
第9週
11/10  教科書,參考書/補習班講義評鑑報告 
第10週
11/17  重要議題與課程設計:全球化,本土化,多元文化 
第11週
11/24  課程統整,迷思概念 
第12週
12/01  教學單元設計,課程目標 
第13週
12/08  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(who & what) 
第14週
12/15  課程實施與評量(how,if) 
第15週
12/22  教案報告 
第16週
12/29  教案報告 
第17週
1/05  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務座談